Meter土壤水分仪和气象站应用于大豆的耐旱性研究
有限的水资源供应是威胁大豆农业生产力的重大问题,能够导致大豆产量下降40%。由于气候变化,培育具有更高耐旱性的大豆品种迫在眉睫。然而,在田间对大豆耐旱性进行表型分析颇具挑战,主要原因是田间干旱条件在时空上难以预测,这使得人们对控制耐旱性状的遗传机制了解甚少。
佐治亚大学的研究人员Clinton Steketee致力于提高大豆的耐旱性,他采用改进的耐旱性状筛选技术,确定新的耐旱大豆种质,并探究哪些基因组有助于大豆应对水分短缺。
哪些特征至关重要?
Clinton和他的同事们对一个遗传多样性小组展开评估,该小组由来自堪萨斯州和佐治亚州两个不同州的211个大豆品系组成,研究周期超两年,以助力实现研究目标。这211个品系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,有的选自年降水量低的地理区域,有的是新开发且具有增强干旱相关性状的大豆品系,还有易受干旱影响的对照品系。研究人员研究了树冠枯萎等特征,部分植物需几天才会枯萎,这能让它们继续保持光合作用能力,为种子生产积累生物质。他们感兴趣的其他性状包括气孔导度、通过热成像获取的冠层温度、相对含水量和碳同位素鉴别。
利用微气候站监测环境条件
Clinton表示,要更便捷、可预测地选择耐旱品系,了解田间环境条件至关重要。他说:“无论进行何种表型分析,都需在真实干旱条件下观察植物的实际表型,这样才能发现耐旱基因,提升育种计划中的抗性。”
团队除了采用METER土壤湿度传感器,还运用METER的微气候气象站,监测两个实地研究地点的水输入情况,确定对干旱相关性状进行表型分析的适合时间段。Steketee称:“我们在种植实验材料的地块旁安装了微环境监测器,这两个地点都利用这些监测器密切关注整个生长季节的天气状况,测量温度、湿度和降水。由于能远程获取数据,我们依据这些信息确定前往田间查看地块的时机。若条件允许,我们希望看到大豆植株之间存在显著差异,尤其是在干旱条件下。通过监测环境条件,我们能回溯天气数据,若某次测量前三周无降雨,便能证明当时确实处于干旱状态。”
目前成果
目前,他们确定了一些表现不错的品系,Steketee说:“我们将数据与堪萨斯州合作者收集的数据进行对比,有几个品系在两个地点都表现良好。希望再积累一些数据,能证实这些植物具有优良的耐旱性状,我们便能从这些品系中挖掘有利性状,并将其融入育种计划。”
未来规划
团队将采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方法,确定负责目标耐旱性状的基因组区域。这种方法结合田间实验收集的表型信息,以及大豆全基因组中的DNA标记,判断该标记是否与目标性状相关。若科学家在基因组中找到与所需性状相关的位点,就会开发用于选择的基因组工具,将该性状整合到优良种质中,以提升大豆的耐旱性。
联系方式
—
北京总部
地址:北京市大兴区嘉悦广场5号楼16层1612
电话:010-82387330
邮箱:sales@readingenviro.com
网址:www.readingenviro.com
泰安办事处
地址: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五马街龙河商贸大厦3号楼607室
电话:13910646250